立足蒙东    服务东北    面向全国
新闻中心

能源互联网在加速 各方争抢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5-06-02 14:50:33 点击量:

       能源互联网规划在加速。据媒体报道,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工信部等参与制定的《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文件,或将于近期完成,这意味着能源互联网距离实践更近。
此前,能源互联网的各种说法已经热闹许久。但到底“能源互联网”是什么,官方还没有出台权威的解释。参与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规划的专家组组长、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对外称,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中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定位、目标、功能以及需配套的政策建议。
       面对未来的巨大市场,参与能源互联网研究的单位涉及到传统的智库机构、能源局和工信部等部委机关,芯片公司、软件公司、节能服务企业、能源企业等已经蜂拥进入这一领域,争着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能源互联网多种概念并存
      此前,在不同的语境中,能源互联网似乎有不同的表述。在互联网+提法风行之前,物联网、智慧能源、智能电网等都多少同能源互联网有些关联。
但到目前,能源互联网概念在官方专家组中也没有达成共识。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近期能源局科技司组织了多次能源互联网规划制定前的调研活动,其中能源局专家组的探讨侧重在电力方面实现互联网+的可能。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智能电网的延伸,国网能源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庆东持此说法,他在一次能源互联网论坛上称,能源互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电力系统为基础,以接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各种能量管理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苗韧博士持另外的观点,他提出“智慧能源的发展要紧密地跟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整体进行有机结合”,与基于电网的能源互联网概念显著不同,至少涉及到生产消费、消费侧、跨能源品种的信息化。在这种概念中,智慧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服务于能源系统的高效、安全、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要接纳更多可再生能源。通过能源的综合利用和精细管理,推进终端节能,在整个能源供应和消费过程中,实现上下游的价值匹配和消费行为的匹配。
        北京邮电大学[微博]卢放鸣教授对本报记者称,由于多数研究者的背景是能源行业,可能把互联网复杂化了,在他看来能源互联网就是能量流、信息流的整合。
        而参与制定能源互联网标准的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刘东认为,能源互联网要秉承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对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将能源赋予新的数据属性,并实时网状流动,动态调配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继而构建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新格局、新业态,使得能源产业更开放、更透明、更便利、更高效。
       多类企业蜂拥而至
       产业企业却并没有纠结在概念上,而是拿出了实际探索。
       此前,电网企业在推动智能电网、四网合一试点;电气类公司在推动智慧能源服务、智能电器产品。就在电网企业、电气制造服务商、软件商都纷纷和能源互联网搭上关系之后,5月28日芯片巨头英特尔[微博]和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的“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落成,标志着芯片巨头也贴上了能源互联网标签。
        在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本报记者看到展示的产品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最接近底层的是表计或插座等收集数据的设备,然后通过网关分析和传输数据,再上面是互联网的云平台,主要用于分析能源效率的消费情况。未来如果跨能源品种、涉及能源供需环节,然后能源和互联网一并考虑,收集到的数据存储、数据安全等就复杂多了。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以后还会推出更多应用。”英特尔中国区客户与物联网部门总经理王稚聪说。
       还有一批软件公司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一些企业从提供节能服务,或为某些行业提高能效起家,也都是能源互联网的实践者,比如宝信软件就是服务宝钢集团起来的。另外还有从配电网络转向能源服务的积成电子、杭州哲达电子等都属此类。
       在曾鸣看来,能源互联网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即横向多源优化互补,即石化能源、风、光、电,一二次能源协调;纵向生产、运输、使用、储存链条在规划和运营层面的优化。
       但如果按最通常的概念,能源互联网从生产到消费端的整合,消费端掌握能源消费情况的应用和建议方案也会是未来的产品。比如通过APP控制家庭能源使用等。
       电力领域的能源互联网包括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逆变器、智能终端和各种管理系统,涵盖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如果放大到整个能源产业,涵盖则更广,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来源:第一经济日报)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 电话:400-0475286

 

上一篇:铁路货运和工业用电:风向标灵不灵?

下一篇:期货:煤价止跌企稳 上涨待需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