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蒙东    服务东北    面向全国
新闻中心

陕煤集团两年净亏53亿欲充“电”

发布时间:2015-12-18 08:38:35 点击量:

       不久前,刚刚荣登2015年世界500强榜单的陕煤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和2014年却都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合计近53亿元,在行业持续持续萎靡的大背景下,也不得不顺应潮流,强化电力板块了。
       继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获得证监会核准之后,12月17日,湖北能源正式发布了收购报告书,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三峡集团通过“资产+现金”的方式,认购湖北能源的股票,金额高达50亿元,从而一跃成为后者实际控制人。除此之外,陕煤集团也以10.6亿元的作价,认购湖北能源股票,成为参股股东。
       资本市场关心的是,作为陕煤集团的核心上市公司,陕西煤业是否也会染指电力业务。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咨询陕西煤业内部人士,但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作出正面回复。但在厦门大学能源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柏强等业界人士看来,煤企涉足电力业务甚至跨界转型都是必然趋势,因为煤炭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募集资金不超过60.6亿
       湖北能源的主要业务为水电、火和天然气管输,拥有清江流域三个梯级的水电和鄂州火电两大发基地,控股股东原本是湖北省国资委。
       但不得不说的是,在电力行业里,与年收入动辄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巨无霸相比,湖北能源不过是一个“小角色”而已。
       2015年前三季度,湖北能源的营业收入在55.8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5.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7.83亿元,相较于2014年同期,增幅接近57%。
       但湖北省国资委却“筑巢引凤”,拟以湖北能源为纽带,深化与三峡集团的战略合作,这也拉开了三峡集团入主湖北能源的序幕。“寂寂无闻”的湖北能源也在资本市场上“声誉鹊起”,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焦点。
       湖北能源抛出的定增预案显示,拟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1.59亿股,发行价格为5.23亿元,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6亿元,其中三峡集团和陕煤集团各自出资50亿元和10.6亿元。
       交易完成后,三峡集团将直接持有湖北能源14.59%股权,长江电力及其控股的长电创投还分别直接持有湖北能源23.36%和1.26%股权,而长江电力的控股股东正是三峡集团。换言之,三峡集团及其上述一致行动人合计将持有湖北能源39.31%股权,成为后者新的实际控制人。
       湖北能源方面认为,引进三峡集团,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清江三个梯级水电站(具有较强调峰频能力)和三峡-葛洲坝梯级水电站(具有较强调峰频能力)在区域力市场的互补优势,实现联合调度优势,提高调峰互补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三峡集团,有利于湖北能源进一步增强市场化运作水平和盈利能力。为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多次致电湖北能源证代王军涛,但其座机始终无人接听。
       陕煤集团连续亏损
       在三峡集团成为湖北能源新的实际控制人之时,陕煤集团也成为了湖北能源的参股股东,但三家公司的“联姻”并没有止步于此。
       湖北能源与三峡集团、陕煤集团还分别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及《关于投资设立煤制气及电项目公司的协议》;同时,湖北能源与陕煤集团又签订了《关于湖北省煤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增扩股协议》,并达成以下事项:三峡集团与陕煤集团、湖北能源分别以现金出资,出资比例各为35%、35%、30%,拟共同投资设立煤制气及煤电项目公司,负责建设江陵产业园区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和2×1000MW燃煤电厂项目,首期出资额为1亿元。
       一直以来,陕煤集团都以煤炭和煤化工为业务“顶梁柱”,电力等其他板块并不显山露水,然而,这次陕煤集团不仅跟随三峡集团这个电力老大哥的脚步,入股湖北能源,还打算与双方设立燃煤电厂,其强化电力板块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这背后折射的是陕煤集团长期亏损的尴尬。
       正如煤炭行业分析师关大利所言,陕煤集团仍主要依靠煤炭和煤化工业务,可能会面临很大的生产问题,现在行业已经到了不转型就不行的底部了。
       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的陕煤集团,并不是上市公司,其家底如何,外界很难知悉。但湖北能源发布的公告却显示,2013年和2014年,陕煤集团的营业总收入分别高达1507亿和1766亿元,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却分别约为-34.32亿和-18.55亿元,两年净亏额约为52.87亿元。
       作为陕煤集团的核心上市公司,陕西煤业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于集团的情况,其也并不是很了解。至于投资者关心的“陕西煤业是否也会‘步其后尘’,涉足电力业务?”,陕西煤业内部人士也并没有作出回复。
       然而,林柏强表示,煤炭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煤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乃至跨界转型是必然趋势,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来源:一财网)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内蒙古东部煤炭交易中心 电话:400-0475286

 

 

上一篇:煤炭电商混战 聚焦“交易”核心

下一篇:煤炭业“寒冬”破局:过剩产能出清更待转型